安东

为什么要拍照——从家庭相册到 Photo-taking Impairment Effect

最近因为换了新电脑,我不得不重新整理并转存自己的电子资料,并买了一个新硬盘,打算好好将之前零散的文件分类归档。在整理到iPhone相册的时候,我不自觉的打开翻阅了很久——里面是我从2014年夏季至今的生活碎片。这些照片大多是记录式的随拍,也有一些当时在手机上编辑过的经过有意识构图与用光的照片,甚至夹杂一些笔记式的照片与截图。

在翻看这些照片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熟悉的感受,这与我在翻看家庭相册时的感受非常相似:先是感到陌生、新鲜,接着唤起了一些平常根本不会主动想起的时刻,并带出与之关联的记忆细节,接着会对自己曾经如照片中所示那样存在于那个时刻感到不可思议,最后往往是一些怀旧的情绪,与关于时间流逝的感慨。不同的是,在翻看家庭相册的时候会有获得新知的感受,因为很多照片记录的时刻自己并没有参与。而观看iPhone相册时,更多的是一种记忆的唤起感,因为照片的拍摄者大多是自己。除此之外,iPhone相册里的时刻更加具体和琐碎,呈现方式也更为凌乱、不加筛选。

这种翻看相册时的感受很独特,主要是它放大了唤起感这件事情,并通过照片提供实证,让你有重新获得一段记忆的感觉。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项研究,费尔菲尔德大学的一名叫Linda A. Henkel的心理学教授在2013年做了一项关于拍照对人记忆影响的研究,并提出了“拍照-记忆损伤效应(Photo-taking Impairment Effect)”,简单引用一下实验过程:


“ To find out, she set up an experiment in the Bellarmine Museum of Art at Fairfield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were led on a tour around the museum and were asked to take note of certain objects, either by photographing them or by simply observing them. The next day, their memory for the objects was tested.

The data showed that participants were less accurate in recognizing the objects they had photographed compared to those they had only observed. Furthermore, they weren’t able to answer as many questions about the objects’ visual details for those objects they had photographed.”


如果我们接受这样一个假设的话,也就是说,如果拍照片会削弱我们对当下事件的记忆,事后当我们翻阅照片时所感受到的新鲜感/怀旧感是否是来源于我们对那时那刻的失忆,而通过照片重新获得并证实所产生的呢?进而,“拍照-看照片”这件事就可以被类比为”失忆-重新获得记忆“这样一个模型了吧?


所以,为什么要拍照?


尤其是这种记录式的,按快门的行为,它把我们的经验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模式化:在遇到一些特殊的时刻、有趣的时刻、意义重大的时刻时,我们对自身的反应感到不确定,又觉得有必要做些什么,这时,拍张照片就成为了一个保险的选择,我们觉得“至少可以记录下这一刻”。但是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我们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起,就会陷入“失忆-重新获得记忆”的模型。所以,对于所谓“重要的时刻”,却选择这样的模式来处理,似乎并不是想要通过拍照“记录生活”的人群的初衷吧。

那么如果不拍照的话,问题就解决了么?根据Henkel的实验结果来看,不拍照似乎确实记得更准确,但她的实验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的记忆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这个实验只针对人的短期记忆做了研究(受试者在第二天就参加了记忆测试),但对于长期记忆并没有进行探索。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如果受试者不拍照并依赖自身记忆,可能五年之后,关于这段记忆的细节依然会发生偏移,变得不准确。

可是照片毕竟是实体的证据,哪怕拍照这个行为会导致我们记忆的损伤,我们仍可以通过照片来唤起这段记忆。重点在于,除了照片截取的那个瞬间之外,通过唤起而获得的事件的相关记忆,仍可能是模糊的,甚至是虚假的。这样看来,不管拍不拍照,我们的记忆都是很傻逼的。

问题在于,在记不准和记不得之间,哪一个听起来更糟糕呢?对于我而言,我还是很痴迷于翻看相册时的那种记忆的唤起感和怀旧感的,有一个具体的,鲜活的画面物件作为trigger,能让我记得起一些事情,并带来一些情绪与感受,这仍比记得准确要重要得多,即便在不看照片的时候记忆会更加模糊。

所以,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替代拍照(包括拍视频)这样的固定样式,却带来翻阅相册时的具体感受呢(唤起感与怀旧感)?


1. 如果想在一个人身上进行试验的话,无法通过在拍照当下设置另一种行为作为对照组来实证其是否能带来与“拍照-看照片”这个模型同样的效应,因为拍照这个行为就已经影响了记忆本身,在判断是否具有唤起效应的时候,这种失忆的状态并不能被确定就一定是由于对照组的行为导致的。

2. 这个实验难以通过基于事实的是非判断来完成(如同Henkel的实验一样设置题目),因为与唤起感相关联的并不是准确度(Henkel的实验中与记忆损伤程度关联的就是回忆的准确度),它更难被量化。

3. 假设量化的问题可以被解决,一种可能的分组实验:让A组拍照,B组在想拍照时通过行为X进行替代,事后A组通过看照片进行唤起程度的测量,B组通过行为X的对应行为进行唤起程度的测量。但是这又存在个体的经验无法被复制的问题,对于不同受试者,所谓“特殊的瞬间”也是不同的:一个可以触发A进行拍照行为的瞬间,并不一定就能触发B进行拍照。并且,在A组认知中通过看照片获得的唤起感程度,如何就能确定其等效于B组通过行为X获得的唤起感程度呢?


另外,如果Henkel的假设成立,一定要做好备份工作,否则一旦当我们丢失了照片——这一能唤起记忆的trigger的话,拍照就变成了真正的遗忘。


References: 


Point-and-Shoot Memories - The Influence of Taking Photos on Memory for a Museum Tour, Linda A. Henkel,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956797613504438


No Pictures, Please: Taking Photos May Impede Memory of Museum Tour, Linda A. Henkel, https://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news/releases/no-pictures-please-taking-photos-may-impede-memory-of-museum-tour.html#.WQGyY1N96-x


评论(1)
热度(7)